《临研人访谈录》栏目以在各领域经历丰富的资深临研人为访谈对象,以他们的临床研究之路为主题。期望他们每个人的一路风尘,能够引起正在路上的临研人的共鸣,并启发个人的求索;同时,也期望通过他们的集体讲述,能够呈现出中国临床研究三十年的历程,并照见行业的未来。
本期是第七期,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度衡之道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乔春生的临床研究之路。
访谈人:郑航,《临研人之家》主编
被访谈人:乔春生,北京度衡之道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
访谈日期:2022年9月20日
郑:您是中医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我发现一个现象,在我们这个行业里,学中医出身的CRO创业者或者高级管理者还不少。而且我观察到他们有一些共同特点,比如思维比较宏观,对历史和社科方面的话题感兴趣,还有点文艺色彩。这是不是和学中医有关系。
乔:中医院校的第一学期有一门课,叫医古文,全是中医经典和史书里面关于医药方面的节选,从先秦到民国。中医喜欢讲“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所以中医生是有点文科生和文艺青年的特质。
郑:中医专业的课程体系是怎么样的,也会像西医专业那样分内外妇儿吗?另外,你们也学西医吗?
乔:我是1991年在中医院校读的本科,当时中医院校医学系本科的办学理念是70%的中医,30%的西医课程。所以西医院校的所有主要科目我们都有,我能记得的有解剖、生理、病理、组织胚胎学、药理、西医的内外妇儿等等,都是必修课。
到了研究生阶段,基本上95%都是西医课程。我学的是心血管内科专业,印象最深的开了心脏电生理、心脏药理学、免疫学等课程,研究生比本科的动物实验课程更多。研二的时候是在学校的附属医院心血管科实习,每周跟研究生导师出两次中医门诊,其他时间都在病房管理住院病人。
郑:研究生毕业后,您就顺理成章的进了一家三甲中医院做医生。刚去也是要轮科的么?
乔:当年本科应届毕业读研究生的不多,大部分人还是愿意本科毕业早点就业,所以硕士研究生还是比较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我是1999年硕士毕业,那年刚好25岁,也是优秀毕业生,当时学校找了我谈了几次话,希望我能留校,除了授课以外,做一部分科研工作。但是我一直认为科研离我很遥远,想着自己学了八年医,年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奖学金获得者,肯定会成为一代名医(憨笑声),所以就去了医院,当了一名心血管内科医生。
本来当时也是要轮转一年,幸运的是赶上1999年11月份的第一届执业医师考试,我顺利取得了执业医师证书,医院就马上让我单独值班了。所以我就扫了2个月的地(我们医院规定所有新入职的员工先扫地2个月再转科),然后仅仅就在心电图室轮转了4个月。
郑:谈谈在中医院的从医经历?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 乔: 我在医院待了三年,主要就是心内科病区管床医生,每周两次门诊。工作第二年晋升为中级职称。这三年最大的感受是医生平时是没有上下班概念的,周六日也总会排班。后来在企业里面能按时上下班,我觉得很震惊,这是第一份工作给我打上的烙印。
印象最深的是告诉患者家属,账上没钱了,需要交费,不然取不出药。患者家属的第一反应就是:啊!账上怎么又没钱了。这让我早早体会到了行医,不仅是个技术活动,也是一个经济活动。治病,既要算技术账,也要算经济账。
郑:中医生和西医生在诊疗工作中的思维方式有什么不一样么?
乔:我个人的看法,中医生的思维方式是归纳法,抓主要矛盾,纲举目张,抓大放小。西医的思维方式是排除法,要先把所有的患病可能都排除掉,不放过一个风险点,把病患消杀在萌芽中。
郑:您喜欢中医么,喜欢钻研琢磨中医的东西么?
乔:我喜欢中医,中医院校是我自己主动报考的,我喜欢琢磨黄帝内经这一类的古籍,黄帝内经的各种版本我都有,不下20种。
郑:那为什么要离开医院呢?为什么不立志当一名中医学家?
乔: 读高中的时候,我的一个同学订了《参考消息》,我经常蹭着看。在里面我经常看到说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一直很憧憬。但是三年的医生工作,给我一种未来可以一眼看到头的感觉,当时觉得中医学家至少要到40多岁才能扬名立万,感觉时间好漫长。其实现在想想,一转眼就到40多岁了。所以是当时离开医院是因为太年轻,总觉得来日方长。
郑:所以2002年,您就正式下海了。第一家公司是做什么的?您在里面负责什么工作?
乔:第一家公司是武汉海特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当时他们有一个国家一类新药在做三期临床试验。我在里面任职医学经理,实际上干的是CRA的工作,主要负责三期临床试验各个中心的监查。这个产品在2003年取得了一类新药的试字号新药证书,有效期2年,然后又做了四期临床试验,于2005年拿到了准字号证书。
做医学经理的同时,我也参与注册报批工作。产品上市后以后,还要配合销售部门做市场推广活动,拜访了很多专家,也结交了很多医药代表们,海特的同事们在我公司刚起步的时候给我介绍了很多他们朋友们小的订单,让我能继续走下去,非常感谢在海特公司结交的同事们。
郑:您是中医专业出身,生物制品领域对您应该是个新事务?作为下海第一份工作,就涉及到临床试验﹑注册报批﹑市场推广这么多种类的工作,是怎么学习的?有人带吗?乔:临床试验更多的是靠自学法规,但所有的合作医院领导和专家们都是最好的老师,让我获得了职业的成就感。
注册报批是跟着公司常驻北京的资深顾问学的,当时经常跑北京。我这个师傅算是第一代药品注册人,当时已经做了十来年,什么都传授,接人待物,人情世故,我至今非常感谢他,在我年轻的时候,遇到了这样的良师,非常幸运。
市场推广相对比较成熟,很多同事都是在西安杨森工作多年,对于如何开会,拜访专家,PPT制作等,他们给我很多言传身教。
郑: 所以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多接触和尝试不同种类又彼此联系的工作,看来对长期发展是很有帮助的。您从一个医生转型成一个企业人,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乔: 之前在医院,我的体会是讲究论资排辈,学历,文章,工作年限这些硬件很重要。在企业里面,更多的是讲业绩,讲这一伙人干的好,那一伙人业绩差。能为企业赚到钱最重要,团队的头很关键。所以,有了切身的比较以后,无论在哪里,先后天的资源和团队最重要。
如果说在事业单位里重要的是把事作对,那么在企业里就是把事做成。感谢我无论在事业单位里还是在企业里面,遇到了很多好的领导和老师,培养了我喜欢合作的理念和与人为善的品质。
郑:2006年您去了天津一家企业。是到了天津工作吗?
乔: 是北京分公司,每周要去天津总部汇报工作。
郑:所以您从2006年开始就进京发展了,寻找更大的发展舞台。
乔:不是寻找发展舞台,而是确实在武汉遇到了发展瓶颈,我喜欢上了临床试验的工作,但是武汉当时这种岗位机会不多。还有家庭原因,整体搬家到北京了。
郑:当时就决定了要在北京干出一番事业,要定居在北京了么?
乔:不是我选择生活,是生活选择了我。当时就是想在临床试验行业干下去。其实刚来北京的前5年,还想着我早晚要回武汉的。
郑:从2006年到2012年,您在三家生物制药公司干过,您和生物制药挺有缘分。
乔:是的,主要是乙肝、艾滋病和肿瘤方面的一类新药。
郑:10年时间,完成了在制药企业从事新药临床试验、注册报批和市场推广的全面积累。当时是个什么状态,在事业上和心理上。 乔:越学习越觉得自己懂得太少。但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培养了自己自信和当机立断的做事风格。
郑:然后您又进一家CRO公司做了一年。这一年主要在公司负责什么?
乔: 除了财务部门,其他都负责。感谢这家公司的信任,让我获得了初步的商务知识,以及整体团队管理和协调的实践,特别是从成本的角度看到一个项目的运营。当然,也学到了我们当时老板的善于协调资源的长处。
郑:这一年算是补上了CRO管理的一课。
乔: 是的。也学习和实践了商务谈判的初步能力。
郑: 2013年,您创立了北京度衡之道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当时是出于什么原因决定了自己创业呢?
乔:当时也将近40岁了,觉得自己掌握了做一个公司具备的能力,具备了医学,药学,统计,阅读临床试验相关外文文献的语言能力,以及一定的商务能力。最关键的是,有了一定的沟通能力,能跟临床机构、PI、企业、监管部门快速有效的沟通。
郑:“度衡之道”是什么意思?创业之初,对公司的定位是什么?
乔:当时是想做药物研发风险评估,度是测一测长短,衡是称一称轻重,度衡之道医药就是评价评估药物是否有临床价值的基本原理。这也是公司成立的初心,现在也是在按照公司成立之初的理念在发展。
度衡之道的初期目标是提供客户Ⅰ-Ⅳ期药物临床试验的全过程,兼顾新药研发咨询、注册申报等。长远目标是打造完整的产业服务链。企业初期是完成原始积累,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下一步是谋求部分领域同行业领航。市场定位是发挥注册项目临床试验中对方案设计和政策法规把握的优势,兼顾上市后临床评价,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的特色。
郑:公司是怎么起步和发展起来的?早期主要接一些什么项目,怎么途径拿到的?
乔:起步时的思路是,是充分发挥本土CRO在中医药研发的独特优势,与外资CRO错位竞争,在天然药物成分确定、天然药物合成、现代中药制剂、临床试验方面与国内企业合作,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
早期阶段,全是我在企业工作的这十余年来,行业内认识的朋友介绍的业务,靠的是朋友们的大力支持发展起来的。早期主要是承接生物药和中药注册临床试验方案设计和政策法规的咨询服务,以及部分中药上市后临床试验。
郑:也就是说您创业后,开始回到了自己的老本行,中医药领域。
乔: 是的,主要是在生物制药行业待的时间长了以后,逐步在个人认知上消除了对生物产品的那种高大上的光环,在很多活生生的病例上看到了生物药的不足,也在工作中认识到中医药的优势。有一种因为知行合一后而发自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
郑:2015年的“722”事件,对公司有什么影响?
乔:722事件以后,生物创新药迎来了重大发展,做生物创新药的CRO公司项目订单增多,都在2016年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中药研发进入了一个低迷期,直到2019年才缓慢发展。我们也是随着中药行业的发展迎来了公司的快速发展期。
郑: 近年来,“一带一路”政策为国内制药企业提供了新机遇,但是把握这个机遇的CRO并不多,度衡之道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探索,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乔:注意积累,开拓新的领域,也是我们成立的理念。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研发过程中留意积累由此衍生出的新产品、新技术,发现客户新的需求,从而打开潜在市场,拓展新的领域,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目前我们已经成功在乌兹别斯坦获得了7个新药证书,在哈萨克斯坦获得了3个新药证书,在俄罗斯、中亚、东南亚、东非和南美也都有项目在进行中。
郑:现在公司是个什么情况?
乔:公司成立到现在,除了疫情初期受到影响以外,基本保持着业务每年翻一番的增长。现在主要是三块业务:第一是药品、医疗器械和特医食品的注册申报,第二是药品、医疗器械和特医食品的临床试验,第三是区域性SMO公司,河南有独立的SMO公司,其他区域外包。我们在今年第四季度会在北京建立一个北京区域的SMO业务,主要为了保证公司快速发展的临床试验业务的质量。
业务的大头还是药品,药品主要是一类生物新药(呼吸类)和中药新药,毕竟一类生物新药和中药新药是我的老本行,浸淫多年。所以公司的业务还是围绕着我比较擅长的领域在进行,我们也在试图做一些改变,配合市场的新需求。
郑:做特医食品临床试验的公司不多,能介绍下这方面的现状么?
乔:大概特医食品行业有80%的临床项目在我公司进行。目前行业的主要现状是各医院营养科开展临床试验也都是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肿瘤,肾病和糖尿病三个领域,做好宣讲和培训,提高整个营养科室的GCP素养是目前的关键行业任务。当我们一个公司能影响一个行业的现状时,其实我的压力非常大。
郑:我们都看到了度衡之道这些年的长足进步,同时我们也发现,你们是一家特别低调的公司。比如在各类展会和论坛上,鲜少看到你们的身影。
乔:因为公司这种形成局部业务领域优势的这种理念,不搞全面开发,客户粘度比较高,所以我们公司到目前为止没有专门的商务团队,但业务每年基本翻一番,今年到第三季度,已经远远实现了业务翻一番的目标。因为我们没有寻求新客户的需求,所以我们没有派人参加过展会和论坛。不过我们会在第四季度组建商务团队,只有公司降低对创始人的依赖,靠团队的力量,才能真正做成百年老店。
郑:度衡之道的核心优势是什么?或者说差异化优势是什么?
乔:目前来讲我认为的核心优势是公司自身造血能力比较强,所以一直没融资,不受资本的控制,公司决策自主迅速。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核心优势是公司形成了稳定的高管和中层管理者团队,基本都在公司三年以上。
郑: 您的管理风格是什么,属于亲历亲为,每个项目都要参与的领导,还是甩手掌柜,放手让下面干的老板?
乔: 因为是做技术出身,所以还是喜欢亲历亲为,我们现在同时进行的项目约80多个,基本所有项目我都明确知道进度。每年给自己定的目标是至少拜访50家医院的研究者,了解一线的困难和进展。稽查3到5家中心,了解一线员工的真实水平。可能是医生的职业习惯,想看看每个“患者”的治疗效果。今年的目标是另外再拜访50家营养科的主任,沟通如何开展特医食品临床试验。
郑:你的管理理念是什么?人才理念是什么?度衡之道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是什么?什么是属于度衡之道的独特气味?
乔:只有能盈利的管理才是好的管理。
人才理念是厚重朴实,坦诚。
度衡之道逐渐摸索出了扁平化的一个管理模式,有点像宋朝的军事制度,练兵的,用兵的和带兵的分开,可能效率低一些,但能保证各司其职,不会发生重大质量问题和人员问题。避免发生中小型企业常见的藩镇割据,影响到公司是一盘棋的发展理念。
独特的气味是讲情怀和讲钱能糅合在一起。既要谈技术,也要谈钱。谈钱不丢人。
郑:您曾经提到了合伙人的理念,能否在这里系统阐述下您的这个理念的内涵?
乔:我觉得所有的技术人员的终极目标都能成为合伙人。随着个人的不断成长,从技术、管理、有效沟通三个层次的不断进步,从做事做人,到管事管人,到找事找人。种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一个人既能为公司找来项目,又能为公司找来合适的人,那就是真正的合伙人,而不是虚名。咨询服务公司要是能做成百年老店,一定是首选合伙人制度,类似于律所,会计事务所的模式。
郑:您是行业出了名的喜欢看书学习的老板,而且涉猎范围很广,还经常在朋友圈里有金句总结。您选择书的原则是什么,看书的目的是什么,从看书中学到什么应用到您的事业中?
乔: 关于看书这点,受家庭氛围影响一直在坚持,以前在生物制药公司,把ICH英文版全部打印出来,反复学习。至于管理学家和企业家的论著,以前看的不多,后来随着团队的扩大,有些问题需要找寻解决途径,就逐渐入迷了,通过阅读,你会看到别人不一样的人生,但又会在某一点有着同样的欢乐和痛苦。
郑:度衡之道的未来规划是什么?
乔: 度衡之道未来会建立合作的企业联盟。是一种合伙人制度的延伸。从国外大型CRO成长的经验来看,能提供“全能型服务”是关键,通过企业联盟达成一体化优势是通径。通过联盟和战略合作谋求跨越式发展。以“一站式服务”理念,形成完整产业链,参与全球分工。通过联盟形成一个强大的合作圈,可以大大增强其获取订单的能力,这也是联盟方共同的需求。
郑:2013年创业,到今年是第九个年头了。创业之路,走到今天,有什么感慨么?和您创业之初的设想有多大的区别?
乔:最初的设想是成为一个全能型的CRO,随着不断的向前,度过生存期,发展期,疫情期,处于了高速增长期。目前的体会是公司真正能发展,不能贪的领域太多,要在一个细分的领域,精耕细种,然后纲举目张,形成闭环,引领一个领域才是最关键的。
郑:您觉得什么样的人适合创业?什么样的人不建议他选择创业。
乔:能换位思考的人,自信乐观的人,有敬畏心的人适合创业,能够将心比心,共情别人,引燃同行者,当然创业也需要一些运气。不建议没有利他精神、我行我素的人选择创业。
郑:对临床试验行业的现状和未来怎么看?
乔:机遇与挑战共存。我国临床研究现状落后于发达国家是既定的现实。推行中国与国际接轨,包括政策法规的调整、国内企业研究能力的提升、临床研究风险的控制、有关观念的统一等均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郑: 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到底该怎么认识和评价中药的临床价值?您的观点是什么?
乔:中药临床评价应该找到自己独特的评价体系,特别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文献学、本草文献学为依托,布局原创性中医药理论研究,以中医史学、中医文化学为依托深入挖掘整理中医药蕴含的中华文化内涵元素和时代价值。不适合生搬硬套现代评价方法。譬如,不要生搬硬套现代医学的名称。
我们这几年做了很多民族药的注册申报和临床试验工作,譬如有多个苗药,维吾尔药,藏药等等,这些产品也不能生搬硬套中医的理论。需要实事求是,不断的提高。
一切为满足未满足的临床价值为标准,做好中医药和民族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与现代化药生物药不一样的的审评监管模式。
郑:您觉得,临床试验岗位和注册类岗位分别对人才的要求有什么不同。各自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乔:临床试验岗位的核心,是沟通,是表达,临研人需要的是大兵团作战,是如何配合,如何和所有的利益相关方共赢,需要岗位人员的有效沟通作桥接,协调各方并能准确及时作出反应。
注册类岗位的核心,是对法规体系的理解掌握,从药品管理法,注册管理办法,到GXP体系,再到各类指导原则,如果是做创新药双报或海外注册,还需要了解对应申报国家的要求。就发展来说,注册工作如果能干到炉火纯青,那CMC/非临床/临床,其中至少需要有一个是精通。
郑:最后一个问题,对年轻的临研人说点什么吧?建议或者期待?
乔:初学者切忌好高骛远,不应急功近利,要沉得下去,稳得下来。当然新药研发的过程,谁能抢先登上高峰,一部分取决于运气或命运,但命运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希望大家以平常心对待发展。我们这个行业人命关天,一定要对我们的每个细节每个生命有敬畏之心。
因为爱,所以爱,有爱的人未来肯定会更好。